中心静脉给药耗材与服务价格迎来全面调整
中心静脉给药相关费用问题备受关注,高昂的耗材价格与参差不齐的服务收费让患者负担沉重。为此,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底启动综合治理,针对中心静脉给药耗材和医疗服务价格展开系统性改革。
一、治理背景:患者负担重,价格乱象待解
中心静脉给药是一种通过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如颈部或锁骨下静脉)直接输入药物的重要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以及长期依赖营养支持的老年或体弱患者。然而,长期以来,这项治疗的费用问题突出:
- 耗材价格虚高:以耐高压输液港为例,国外品牌价格高达8200元,国内品牌也在8000元左右,患者经济压力巨大。
- 服务费用差异大:各地输液港植入服务费高低不一,缺乏统一标准。
- 费用构成复杂:患者需同时承担医用耗材费和装置植入服务费,总支出居高不下。
针对这些痛点,国家医保局此次综合治理以**“降物耗、提服务”**为核心,力求让患者用得起、医院选得好、医务人员劳有所值。
二、核心举措:降耗材价格,规范服务收费
1. 耗材价格治理:挤水分、促公平
中心静脉给药耗材包括输液港(PORT)、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三种类型。调研发现,耗材价格虚高主要源于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而生产厂家实际获利有限。为此,国家医保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参照价格设定:以2024年底省级集采中主流产品的中选价格为基准,设定参照价格上限(1.8倍)。
- 分类降价策略:遵循“低价少降或不降,高价多降”的原则,指导医保部门约谈68家内外资企业和进口代理商,督促压缩流通环节水分。
-
价格调整成果:
输液港:治理前价格在5000-10000元区间,治理后大部分企业承诺降至2700元以下,降幅显著。
“红黄标”管理:对整改后仍高价的企业,医保部门通过采购平台弹窗提醒价格风险,供医疗机构自主选择。
成效:耗材价格更合理,医院采购选择空间扩大,患者负担大幅减轻,同时生产厂家利润影响有限,市场竞争更加公平。
2. 服务价格规范: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中心静脉给药的治疗效果离不开医务人员的高水平操作。然而,此前各地服务价格差异悬殊,高价省份畸高,低价省份偏低,未能充分反映技术难度和风险。为此,国家医保局统一规范服务项目和价格:
-
项目整合与定价:
CVC与PICC:整合为“置管费(中心静脉/深静脉)”,价格规范至220元左右。
输液港植入:调整为“植入式给药装置置入费”,价格定为700元左右,并新增“取出费”。 - 价格浮动范围:各地可在基准价上下浮动不超过10%,实现区域间价格均衡。
- 执行时间:涉及调价的21个省份已发文,新价格政策自2025年1月1日起陆续实施。
成效:服务价格更加标准化,既避免了畸高收费,也适当上调偏低地区价格,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三、综合成效:患者减负,服务升级
此次治理后,中心静脉给药整体费用显著下降:
- CVC:从800多元降至450元左右。
- PICC:从3000元左右降至1300元左右。
- PORT:从6000元左右降至3300元左右。
受益人群:预计每年惠及300多万肿瘤患者和长期输液患者。
医院获益:耗材价格下降提升采购灵活性,服务价格规范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患者可及性增强助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四、医院管理者需关注的亮点
- 采购策略优化:耗材价格水分挤出后,医院可选择更具性价比的产品,降低运营成本。
- 服务能力提升:规范后的服务价格激励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患者满意度。
- 政策合规性:及时调整采购与收费流程,确保符合2025年新政要求,避免价格风险提示。
报名咨询,抢占政策先机
霍尔斯医疗政策研究专家表示,国家医保局此次综合治理不仅减轻了患者负担,也为医疗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想了解更多政策细节,或探讨如何优化医院管理策略?**立即点击下方链接,报名咨询,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让我们共同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