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大力推动医保支付机制的改革,着力破解医院垫资、企业回款周期长等“三角债”问题,迈出了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的重要步伐。此次改革不仅是为了解决资金沉淀问题,更是通过优化结算模式,助力医药产业和医疗机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改革背景与目标
传统模式下,医保与医院、药企之间采用按月或季度事后结算,再到年底统一清算的方式,导致医保专户内巨额资金滞留,医院需提前垫付药费,药企回款周期普遍延长至六个月甚至更久。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医院和医药企业的资金压力,也影响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直接结算、即时结算、同步结算”三大改革方向,力争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结算体系,实现医保资金的合理流动。
2. 改革措施与实施进展
2.1 医保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
从今年1月起,国家医保局在17个省份、76个统筹区启动了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试点工作。到7月,即将全面铺开即时结算试点,力争在今年年底在约80%的统筹区域内实现该模式,预计到2026年底实现全覆盖。即时结算不仅能大幅缩短医院垫资时间,还能有效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为医院管理者减轻财务压力。
2.2 医保与药企直接结算
在医药企业方面,今年将基本实现集采药品、国谈药的直接结算,明年力争全面推广。这意味着医保基金将直接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省去了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药企回款周期。试点地区如内蒙古、江西、海南和广西已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地区药企的回款周期从平均六个月降至不足30天,极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为医药行业带来了可观的资金流改善。
2.3 成熟经验与区域推广
早在2017年,福建厦门已率先通过省级统一平台实现了药械的直接结算,形成了“入库确认—数据复核—货款支付”的高效流程。福建省医药电子结算中心更是自2018年起在省级范围内试行医保基金对医药企业直接结算的模式。江西省从2020年起,逐步扩大直接结算范围,涵盖集采中选药品、医用耗材,再到2024年全面覆盖国谈药。这些成熟案例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路径。
3. 改革的深远意义
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推进医保与医药企业的直接结算具有多重意义:
- 资金流优化:通过缩短回款周期,医院和药企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财务成本,为医疗服务投入更多资源。
- 结算流程标准化:构建统一的电子结算平台,能够提高数据准确性和透明度,降低操作风险,提升整体管理效率。
- 促进产业协同:直接结算模式不仅有利于医院降低垫资风险,还能激发医药企业创新动力,共同推动医药供应链的升级转型。
4. 未来展望与实施建议
随着国家医保局的不断推动和试点经验的积累,直接结算模式将在更多地区逐步普及。医院管理者应关注以下几点:
- 积极参与试点项目:抢先体验先进结算模式,优化内部财务管理流程,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率。
-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医院内部与医保机构、医药供应链之间的数据对接,确保结算信息准确、及时。
- 跨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医保、医药企业之间的沟通,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霍尔斯医疗管理咨询公司表示,医保与药企直接结算改革不仅是优化支付机制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重要动力。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深入理解并积极参与这一变革,将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品质提升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