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国家医保局”)牵头对部分集中采购药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等问题展开专项调查,引发医疗行业的广泛关注。1月20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回应了上海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及临床医学专家关于“部分集采中选药品或存质量风险”的意见与建议,并决定于1月21日由国家医保局负责人会同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等部门赴上海,与相关委员及专家面对面沟通。此次调研的重点在于收集具有临床数据和统计学差异支撑的集采药品质量与药效问题线索,以确保医保集采政策的稳步实施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1. 政策背景:集采药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性
自国家实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以来,“以量换价”成为控制药价、减轻患者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然而,随着集采规模和药品种类的不断扩大,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政协委员及医学专家在上海“两会”上提出的“部分集采药品疑似质量风险”问题,正是对如何兼顾“降价”与“品质”这一关键平衡点的再次审视。
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国家医保局此番严查更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在追求集采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临床安全和疗效放在首位,完善医院内部的药品遴选与质量管理流程。只有确保药物临床使用的数据透明、反馈及时,才能将质量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与治疗效果。
2. 调研重点:从临床一线获取真实用药数据
本次由国家医保局带队的联合调研,特别强调了“广泛听取临床一线声音”以及“充分发挥医生专业作用”。医院管理者需认识到,医生与药师的临床反馈是判断药品质量和疗效的重要一手证据。只有医院配合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才能帮助监管部门准确掌握集采药品的实际使用情况:
-
药品使用全流程追踪
从药品验收到临床使用再到患者随访,医院应建立针对集采药品的全过程监管与评价体系。通过与药剂科、临床科室、质控部门的协同,实时收集和分析不良反应报告、治疗依从性、疗效评估等关键指标。 -
多维度数据对比与统计学分析
结合医院信息化系统,加强对集采药品在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使用数据收集;并通过统计学手段,与非集采药品或其他同类药品对比分析,客观呈现潜在的质量差异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协助监管部门掌握真实状况。
3. 医院管理者的应对策略
面对此次针对部分集采药品质量的调查,医院管理层应当未雨绸缪,从制度、流程和文化三个层面做好准备:
-
制度层面:完善内控机制
建立药品质量风险快速反应机制,一旦临床或药学部门发现可疑质量问题,能够立即上报和追踪,并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 -
流程层面:加强培训与督导
针对集采药品的使用规范、药品储存及发放流程,开展专业培训与定期督导,减少由于保管、运输等非药品本身因素造成的质量风险。 -
文化层面:激发反馈积极性
引导医护人员主动收集患者用药后的真实体验,建立鼓励上报机制,让一线医生、护士、药师不必顾虑压力,积极报告潜在质量隐患。
4. 对医院管理的深远影响
国家医保局此次严查,必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对各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模式带来深刻影响。随着监管要求不断升级,医院也将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合规性考验,更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与质量文化建设的契机:
- 保障患者安全:高质量、高疗效的药品是临床安全的基石,也能树立医院的口碑与公信力。
- 提升管理效能:通过系统化的监控和数据分析,医院可以更好地把握药品采购和使用的全流程,实现成本控制与质量保障的双赢。
- 引领行业发展:在监管部门与专业学术团体的共同推动下,医院有机会对集采药品的真实临床效果进行深度研究,成为完善国家药品集采政策、促进医改深化的重要力量。
霍尔斯医疗政策研究专家表示,在国家大力推动医疗保障改革、持续推进药品集中采购的当下,医院管理者对药品质量与疗效的关注度应当不断提高。通过积极参与此次调研工作并强化内部管控,医院不仅能更好地守护患者用药安全,也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药品集采政策贡献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智慧。
(本文旨在帮助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近期国家医保局针对集采药品的质量调查动态,并提供应对建议,以期在推动医改深化的进程中,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更高质量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