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医养新模式,“医康养商”模式来袭
新华网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3亿,1.8亿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4200万人。
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22万个,床位790多万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社会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危”中有“机”,医疗健康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康养领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后疫情时代,康养行业将急速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健康促进为中心进行转变。
加之老龄化社会来临,“家庭养老难”这一问题逐年凸显。患病、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养老服务中的医疗康复需求愈加明显。然而,与之对应的传统养老机构医疗康复能力欠缺,医院又无法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医疗、康复、养老三者需求与供给矛盾愈演愈烈。
在此背景下,霍尔斯认为,医疗消费需求会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升级态势。同时,对于高品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和愿望,以及科技创新带来的医疗品质和服务品质的提升,将会给医养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健康产业正因其关联性强、覆盖领域广等特征,逐渐呈现出“旅游+健康+养老”三大产业融合的发展形态,医养版块在医疗专业、康养服务、规模布局上的三大核心优势已经全方位落地。
一、“医康养”模式发展机遇
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应对老龄化战略分三步走,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同时明确了各阶段具体任务。
又如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在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诸多领域,为老龄事业和行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22万个,床位790多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和数量均突破50%。这一数据虽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公建民营”改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服务体系的不断构建完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都将得到改善。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加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康养人才不足的难题。
今年10月,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到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并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届时,专业人才供给能力增强,势必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医康养”模式必要性
1、是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后,不仅可以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疾病诊治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和良好社会形象,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救治服务。
2、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同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本项目的建设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需要。
3、是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医康养项目实施后,将扩大收养、收治规模,完善服务功能,亮化美化生活环境,切实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作用,更好地履行“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的服务宗旨。
4、是改善周边地区养老设施的需求。开展一些有利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各种有益的活动,更好的发挥国家机关老干部的作用,推动中国老年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霍尔斯结语
从2011年提出“重点推进医护型养老社会建设”到2020年“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为医康养产业持续加码,不断带来政策红利的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享有政策红利的同时,医康养产业、公建民营、居家养老、养老教育等领域也在不断获得突破。面对即将到来2022年,我们坚信,医康养产业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