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755-2322 8276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医院管理文库 > 正文

创新分级诊疗模式 带动医改惠及民生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点击量: 时间:2015-12-15

  新一轮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破解无序就医现状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更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治本之策。

  

  当前就医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按照医疗服务体系“三级网”的理想模式,90%的常见病应该在一、二级医院治疗,作为“塔尖”的三级医院培训,应该集中解决10%的疑难危重患者。近年 来,各地利用新农合政策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高达85%,而三甲医院仅为55%,但由于基层医疗资源匮乏,仍有大量患者涌向城市大 医院,打乱了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原本的“金字塔”结构向“倒三角”发展,造成的弊端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

        医院管理

  “难”在于:去大医院管理找专家难、挂号难、缴费难、住院难,甚至衍生出停车难、住宿难等。这不是简单的总量不足,更主要的是结构失衡,无法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佳效益。

  

  “贵”在于:政府增加投入和医疗保险扩面所释放的医疗需求,多数被大医院承担,抬高了医疗费用整体水平,稀释了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和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低的正向效果。

  

  “乱”在于:群众生病后缺乏引导,病了不知道该去哪、该找谁;优质、稀缺的医疗资源治疗的反而是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造成资源严重透支和浪费,也影响了真正需要服务的重症患者;大量患者涌到城市大医院,使就医秩序混乱,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推进分级诊疗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立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要着力从基层接得住、大医院舍得放、群众能受益三个关键点破题。

         医院管理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确保基层接得住。分级诊疗不是限制群众,而是让患者就地、就近得到相应水平的诊治,以大化地发挥医疗资源的效 益。一是推进健康守门人制度的形成。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签约服务,研究制定基层医生按服务人口、服务质量获取报酬的相关制度,收入分配向基层责任医生倾 斜;加快建立责任医生与农村居民之间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二是持续提升县域内医疗服 务能力。从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入手,加强县级医院龙头学科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化平台等要素配置,完 善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以纵向协作为重点理顺分级诊疗机制,确保大医院舍得放。需求与资源相配比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点,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型医院营销特别是三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中 的作用。一是建立分级诊疗倒逼机制。依托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严格控制大型医院规模扩张;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将功能定位落实、分级诊疗实施、患者下转率等纳 入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财政投入、医保支付、领导任职的重要依据;完善医院评审标准,对三级医院设定高难度病种的起点,综合评价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并精 细化测算医保支付标准,鼓励三级医院收治疑难危重患者,解决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二是探索医疗机构联合协同机制。发挥城市三级医院的行业龙头作 用,加强与县域的紧密合作,推进与经济利益适当挂钩的合作办医,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引导基层患者就医趋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预约诊疗、远 程会诊、上下转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费用结算等集约化服务;在县域内,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结合医师多点执业,建立长期的结对帮扶机制,让群 众就近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

  医院管理

  以患者利益为中心完善分级诊疗模式,确保群众能受益。分级诊疗应该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经济杠杆、柔性措施,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分级诊疗带来的便捷 和益处。一是建立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健全医保差别化支付制度,拉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跨统筹区域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引导患者 合理就诊;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除危急患者、病人复诊等特殊情况,参保人员未按程序就医和转诊的,费用报销比例要在原有基础上明显降低;完善基本药物 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下转患者用药的衔接。二是加强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要确定双向转诊管理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合理的转诊流程, 建立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的双向转诊平台;完善双向转诊协议制度,以协议为基础,上级医院为基层转诊患者预留门诊号源、优先办理检查、检验、入院提供连 续性医疗服务,患者需要后续治疗、康复治疗时要及时经转诊平台转下级医疗机构。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0755-2322827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