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医生年薪69万的新闻一经曝光,瞬间引发了热议。一方面,这是国内医疗行业鲜见的高薪水平,吸引了无数目光;另一方面,这样的收入也让人深思:在当前复杂的医疗体制和经济环境下,医院该如何兼顾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深圳作为中国医疗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医院探索了一条新路,但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深圳医疗高收入的背后
深圳的高薪医生并非偶然。201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全额投资引入香港大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成立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院的运营模式与一般内地医院截然不同,其医生平均年薪高达69万元,是当地社平工资的4.8倍。
从薪酬结构上看,该医院的固定薪酬占70%,绩效考核仅占30%。这一点与内地大部分医院形成鲜明对比——在传统的三级医院中,绩效工资往往占据6-7成,固定收入比例较低。深圳的薪酬改革尝试,通过大幅提高医生的固定薪酬,减少对绩效收入的依赖,从而减少医生过度诊疗的冲动,同时激发医疗服务的积极性。这种改革理念,从根本上试图解决医疗资源浪费与患者过度医疗的矛盾。
现状:降薪与医疗资源的困局
然而,放眼全国,深圳医院的高薪显然只是个例。在多数中小城市的医院,降薪已成为普遍现象。影响医院收入的原因,既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有医疗服务需求的下降:
-
出生率下降,妇产科收入锐减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断崖式下降,孕检、产检、剖腹产等服务收入大幅减少,直接影响妇产科收入。 -
灵活就业与社保断缴
随着失业率增加,灵活就业群体的比例增多,这些人群缴纳社保的意愿和能力下降,非必要情况下避免就医。 -
农村医疗需求减弱
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小病去诊所,大病因费用过高而延迟甚至放弃治疗。 -
检查与化验费收入减少
医院收入的大头主要依靠检查、化验费和手术费。然而,近年来检查费用和化验费用的大幅削减,对医院经济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公益是医院的本质
医院降薪的背后,是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博弈。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服务对象是生命与健康,这意味着医院必须以公益性为核心。然而,仅靠医院自身,公益性的持续推进是不够的。
深圳模式的成功表明,政府的支持是医疗公益性的护道者。例如:
-
财政补贴比例高达20%
一般医院的财政补贴仅占总收入的2%-3%,而深圳医院高达20%,这为医院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
薪酬改革减少过度诊疗
通过优化薪酬结构,深圳减少了医生对绩效收入的依赖,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了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双赢。
如何破局:公益与效率的平衡
全国医院想要破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增加政府财政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力度,尤其是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医院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保障其公益属性不受市场化驱动影响。 -
深化薪酬改革
学习深圳模式,提高固定收入比例,让医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医疗服务,而非绩效考核。 -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手段,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
促进医疗需求多样化
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开发体检、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拓宽医院收入来源。
霍尔斯智库医疗专家表示,医院的公益性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深圳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医院能够以公益为导向、以政府支持为后盾时,医疗改革将释放出更大的潜力。在未来的医疗体制改革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深圳模式”,通过政策与实践的结合,让医疗公益性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同时为医生创造一个更有保障和尊严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