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第十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国采”)的拟中选结果,这次集采创造了多个“新历史”,引发广泛关注:
- 产品数和企业数最多: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成为历次集采中参与规模最大的一次。
- 降价幅度或最大:虽然官方未公布具体平均降幅,但有超过50种中选品种的降幅超过90%,这一数字显然超出以往水平。
- 原研药全面出局:拟中选名单中无一原研药企中标,这一现象备受关注。
尤其是后两点,不仅引发医疗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还带来了对药品安全、医院采购、以及政策执行细则的深层次思考。
“超低价”引发的安全风险担忧
本次集采的最低中选价格颇为“惊人”:每片不到3分钱的叶酸片、3分多一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最低报价0.22元/支的间苯三酚注射液等。这些价格低廉到几乎“违反常识”,引发了医疗业内人士对生产成本和药品安全的疑问。
针对这种担忧,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副会长高惠君解释道,单一药品的“超低价”不能单纯推测会导致质量问题。企业在产品线运行中会进行统筹,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不过,她也指出,长期来看,企业如果整体不盈利,将难以维持正常运行。
此外,多位专家提到,短期内极低价格可能不会直接带来药品质量问题,因为有多部门的监管和临床疗效监测。但从长远角度看,超低价中标或许会对非集采药品生产商施加更大的价格压力,进而影响市场生产环境,这种链式反应可能隐藏着风险。
原研药全面出局:医院用药难题加剧
另一个引发热议的焦点是,原研药在此次集采中无一中标。实际上,今年下半年,“公立医院难以开到原研药”的讨论已经屡见报端,而本次结果无疑让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原研药的市场空间正在被集采药品进一步挤压。金春林(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原研药未中标后,公立医院为了避免经济损失,通常不愿意采购这些药品,使得医生开具原研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随着医保和集采政策联动,医院必须完成集采药品的任务量以避免经济惩罚。例如,在部分地区,医院如果未完成集采任务量,DRG结余会被扣回,这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状况。这种强关联性导致医院倾向于严格限制医生处方非中选药品。
集采政策执行的强化与隐忧
本次《通知》中提出的措施进一步细化了集采政策的执行。例如,从集采结果落地执行第3个月起,地方需组织对中选药品和耗材进院情况进行问题排查,未达标的医疗机构将被视为考核不合格。与此同时,集采执行逐渐与医生绩效挂钩,不合理处方非中选药品的科室和医生可能会被通报批评,甚至追究责任。
这种执行方式在推动政策落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例如,医生对中选药品的特性可能不熟悉,不同生产企业的药品在生物利用度上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强制改变医生长期形成的处方习惯,无疑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将集采任务量与医生绩效直接挂钩,也可能导致中标药品的过度使用。例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系统性综合分析报告》指出,这种方式可能引发抗生素滥用、耐药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合理用药和集采任务量之间的矛盾。
平衡集采任务与合理用药
为了避免“一刀切”引发的弊端,本次《通知》提出了“针对特殊品种优化考核”的原则,要求在完成集采任务的同时,给予医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此外,金春林还建议,可以允许部分原研药进入医院采购目录,或者为未中标企业保留一定市场空间。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原研药“消失”的现象,同时平衡医院用药需求和政策考核之间的矛盾。
在未来,如何在满足患者多样化用药需求、节省医保基金和保证药品安全之间找到平衡,仍是集采政策需要面对的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