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755-2322 8276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医疗新闻 > 正文

涉及8000万人的职称评审迎来大变化,医务人员再迎好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ho 点击量: 时间:2021-09-24

 

近日,“新华视点”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措施将对医务人员产生哪些影响?

 

以实绩论英雄,论文不做“硬杠杠”

 

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对现行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进行的首次全面系统改革。截至目前,包括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

 

变化包括新增运动防护师等13个评审专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互联网领域的奇才、“怪才”建立评审绿色通道等。

 

种种突破性的安排,旨在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其核心目标是从申报上打破身份、档案等制约,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从评审上减少条条框框,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真正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

 

“这次改革不再唯学历、唯资历,论文、学历不做‘硬杠杠’,以实绩论英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说,对医护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鼓励大家在一线建功立业。

 

56岁的于刚是山东省立医院眩晕诊疗中心主任,因医术精湛,被称为山东治晕“第一人”,常年一号难求。但也正是因为精力主要放在临床上,论文和科研成果较少,他获评副高14年还没评上正高。

 

两年前,山东试水卫生职称“双自主”改革,于刚被定为临床优势型人才,通过侧重临床实绩、降低论文评价,在2020年3月获得主任医师的证书。

 

“职称毕竟是对专业水平的认可,申请加入专业学会或者申报科研项目都对职称有较高要求。另外,评上正高也有利于带团队、开展工作。”于刚坦言。

 

2020年,包括山东省立医院在内的55家改革试点单位,共有5037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

 

不看论文与奖项,拿什么来筛选?

 

5年来,职称政策制度体系初步确立,标准、程序等方面基本有规可依、有据可循。但记者采访发现,强调论文篇数、论资排辈等现象仍以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扰人才的“烦心事”“老难题”尚未完全破解。

 

“国家的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科学对待论文、论著等研究成果。但看最近单位发的评审通知,对论文的要求还是没变。”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这家单位负责人事工作的徐先生则认为:“职称标准破易立难。尽管论文与业务关系不大,但评职称总要有一些衡量标准。如果论文、奖项、年头这些都不看,那拿什么来筛选?”

 

在采访中,部分“211”高校的青年教师也表达了困惑:“核心期刊论文数至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指标,现在不拿它作为要求,那就没有硬性标准了。评审决定权都在专家委员会,谁来决定请哪些专家?如何排除人情干扰?操作空间会不会更大?”

 

少数受访者反映,职称能不能评得上、多久能评上,还是受人情世故、资历年限以及和领导的关系等因素影响。

 

“破‘四唯’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但‘不唯’不是‘不要’,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新的标准条件,建立了综合监管体系,现在要做的是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落细。”刘冬梅说。

 

“各单位需要着眼实际,进一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根据行业和专业差异,选择论文和奖励权重,研究制定评价能力、贡献和业绩的细化指标。”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说。

 

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加强职称评审全流程监管、完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制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孙锐建议,下一步需细化相关办法,推进制度落地,去除企事业单位行政化、官僚化干扰,同时推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职称评价。

 

刘冬梅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诚信记录,健全同行评价机制,尽可能地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上述改革措施“直击要害”,为“实战型”医生打开了职称晋升的大门,也让医生对接下来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具体举措更加期待。

 

目前,医生职称评审体系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以病人为中心,二是难以体现医生的业务能力。因此,不少人戏称,现在的三甲医院里都是“科学家”在看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原院长秦伯益曾在《科学与社会》发表《论文撤稿事件的反思:我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亟待改革》一文,犀利地指出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给年轻医生造成的窘状。他介绍,论文、学位与职称晋升和待遇有关,这就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在利益至上的今天,年轻医生只能围绕着这个“利益链”转。

 

事实上,这一现象早已引起国家层面重视,并逐步出台重磅政策破解难题。

 

2020年12月

国家人力资源部、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其中重点说明了以下四点:

 

一是破除“唯论文”。针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强烈的“唯论文”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对待论文,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科学引文索引)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职称评审的申报条件。

 

二是完善突出临床等实践的评价标准。《意见》进一步明确要重点评价临床实践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业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引入医生的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治疗效果、手术数量、手术难度、手术质量、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三是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为营造有利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潜心防病治病的良好环境,《意见》将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医疗卫生工作的业绩成果作为代表作参加评审。

 

四是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基础上,《意见》从完善基层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落实基层服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2021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医生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在今年落地实施。

 

《通知》明确提出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加强对地方的督促指导,推动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和公立医院投入政策,拓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经费渠道,允许医院自主设立薪酬项目,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价机制,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等内容。

2021年6月

在国务院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中,也明确要求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价机制,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

 

应急总医院医生郑山海曾在《医生职称不能只拼论文!》一文中表示,未来医生的职称评审中,应改变当前“以论文定命运”的状况。为此,一定要探索评价医生医疗效果的科学体系。

 

例如,尝试用信息手段对医生医疗行为进行评价,对手术医生全面记录手术时间、患者康复时间、住院花费等,将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分析,以此为数据作为评价医生在同行中的重要标准。

 

此外,职称评审最好能根据医生的岗位特点,区分出临床型和研究型职称,或能让医生的进步更有针对性,也让患者有更好的就诊体验。

 

郑山海的希冀正在一步步实现,职称评价标准也终回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0755-2322827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