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院长在民营医院这块水土上能适应吗?
院长处于医院高屋建瓴的地位,是一个医院管理的掌舵者。虽然其将医院的“生杀大权”全握在手,但是这个职位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也不是当了就能放手去干的,尤其是在施行任命制的公立医院。于是,民营医院就成了一些有抱负和有能力者施展才华的寄托。
目前在公立医院院长任职年龄上仿照党政机关干部“一刀切”的做法,既违反医院管理科学规律,更造成医院管理人才的极大浪费。特别是许多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规定,县级医院院长在52岁就要离开领导岗位。这“一刀”无疑切掉了医院院长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52岁左右正是医院管理经验臻于成熟和可以大显身手之时。民营医院可能是这些院长们退下来后继续找到新的用武之地的一个首选。
但是,公立医院有能力的医生和管理者,包括院长,去民营医院当院长是否能得心应手,成功实现新的“转型”?这个问题在我国当前的医改大背景下,引人深思。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民营医院营销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公立医院管理者在民营医院当院长的“不适应性”.
首先,身份的转换。在公立医院,院长好歹算一个“当官的”,但在民营医院,院长的身份仅是一个管理者,或者从雇佣关系上看,更像一个“打工者”。在公立医院,行政权力较大的院长威风八面,求人的事少,被人所求的事多。而在民营医院任职就不同了:如果依然端着院长的架子不放,就很可能在与外界打交道时吃“闭门羹”。这种身份的巨大落差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压力,其发挥余热的积极性也就大受影响。
其次,价值取向的不适应。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是资本的逐利性使然,将其放到道德层面对其进行检视是毫无道理的。公立医院院长多年来在管理公立医院过程中,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甚至把社会效益放到首位。但民营医院多半追求的是商业化的模式,多有“向钱看”的行为。适应了公立医院管理模式的管理者到民营医院发展,从本能上对这些价值观会有拒斥心理。
第三,对民营医院的运作方式不适应。由于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民营医院发展遭遇“玻璃门”阻碍,大部分民营医院仍未摆脱资源匮乏的萧条,因而呈现出急功近利和“短、平、快”的经营模式。民营医院由粗放式经营到规范化管理,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对于许多医院制度化、正规化与规范化建设的追求已经积淀进潜意识层面的优秀的公立医院管理者来说,这种观念和习惯的转换更需要一个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立医院管理者“转型”更多的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古人曾有“三顾茅庐”的佳话,现在真正有远见和有志于在医疗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各界人士,只有以求贤若渴的心态去寻找、聘用和留住真正的医院管理精英,才有可能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反之,不论经济实力如何雄厚,也很难将医院真正做大做强。因此,无论国家有关部门还是社会组织,都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为其牵线搭桥:不但要扶持民营医院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公立医院管理者“转型”来带动民营医院的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