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医改中的必不可缺的角色
近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组来到南京,在调研当地一家民营医院时,该医院院长详细的介绍医院的发展历程:"床位规模1500张,2015年全年业务收入4.03亿,门急诊量67万余次,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小组成员展开了讨论。
于振坤:“该医院管理正在积极探 索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管理模式。我觉得,民营医院管理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重要,民营医院的坚实发展就是对医改大的支持。"
黄洁夫:"我觉得这话应该改一改。民营医院对医改的作用不仅仅是支持, 在我看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强大的民营医院体系是医改成功的关键,只有民营医院健康发展,才能对严重垄断+行政化的公立医院体系形成竞争冲击。"
于振坤:"没错,这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从社会资本办医到社会办医,两字之差却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区别,社会资本办医的'资本'本身就有其逐利性。老板们投 资的医院多是可以分红或在资本市场上获利的营利性医院,投资非营利医院有的也可能建立起利益转移通道,政府要做的不是纠结于应不应有这个通道甚至是如何堵 死这个通道,而应建立收益阳光通道。"
黄洁夫:"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台湾从1995年开始全面健保,去年公立医院的培训比例已经降到了不足16%,大部分医院都是公办民营,但这并没有影响医院的公益性。民营医院有利益需求是很正常的,否则就不是在做公益而是在做慈善。"
王国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目前有一种声音,不主张公立的基层医院与民营医院形成医联体。我觉得,如果在同一区域内,民营医院的服务比公立医院好、技术水平比公立医院高,就不应该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应该给各医疗机构多项选择的机会,在政策导向上体现公平、公正。"
蒋沁:"打造医联体不是公立医院的专利,目前大多数医联体中,几乎都是由一家大公立医院与若干公立医院组成'1+X'模式,鲜有政策文件中所提及的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到医联体建设的案例。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病人在一家医联体医院就诊, 涉及转诊时也一定会在医联体内部转诊,等于变相剥夺了患者的选择权,不仅造成患者的多元化就医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其他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也不公平。"
赵平:"做好这一切的主要的基础在人, 即民营医院培训要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将多点执业贯彻到位,增强医师的流动性。"
黄洁夫:"医联体制度的本意是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确实不能让公立医院把医联体当做争取市场的方式或手段,否则医联体就变了味道。民营医院要和公立医院一起,用劳动创造市场、营造市场,把医疗这块蛋糕做大。民营医疗体系建设成功之日,就是医改成功之时。"
讨论内容无一不体现了民营医院在医改中的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