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怎么样?三大指标划分标准
医改多年,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医疗才能算作好的医疗?医疗体制如何改,才能使民众满意?对此,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杨燕绥 教授给出了一个答案——有三大指标可以检验医疗体制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如果这三个方面做好了,医疗就能令民众满意。
有专业人士认为,医疗服务做得好不好,医疗制度设计得合不合理关键要看三个方面:医疗的可及性、安全性和买得起。
,可及性。好的医疗制度可以让患者看病方便,有更多的看病选择。可及性指的是医疗资源的供给是否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涉及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在哪布局 等问题,可以通过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比例、家庭医生签约续约率和基层就诊率等指标检验。在实施分级诊疗制和家庭医生制的国家,患者在社区或家门口就能看 病。且不管其医疗效率如何医院管理,医疗可及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负担。而在我国,患者看病需要长途跋涉,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因此,解决了医疗可及 性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家庭医生是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和国家医疗资源的守门人,是一国医疗服务供给体制的基础。如果家庭医生值得信赖,做好了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医疗资源可以有效利 用,医疗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我国也有社区医院,居民原本可以走出家门或者足不出户看病,但基层缺乏好医生阻碍了基础医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我国,医生的收入不是靠其医疗价值来衡量的,而是由政府定价,而且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指标,基层待遇不保,难以吸引和留住好医生。为了确保医疗的可 及性,家庭医生应当成为收入体面、受人尊重的职业。家庭医生应当得到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头费、基本医疗服务的项目费和明码标价的个性化服务费。
第二,安全性。患者来医院看病终的目的是看好病,也就是说,医疗服务的核心是安全和疗效。能够保障疗效和安全的医疗就是好医疗。医疗体系完善的国家均建 立了以患者安全和疗效为核心制定诊疗规程,并在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形成全科医生基本诊疗、专科医生处理疑难杂症和专家引领临床科研 及教育的医疗服务供给体制,避免基础医疗误诊和综合医院抢门诊等不良倾向。对全科医生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续约率考评指标,对专科医生和综合医院建立病种管 理考评指标,有效区分医疗服务的难度系数、数量和质量。
然而,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并非仅靠加强监管这一项手段,需考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医生承担的医疗风险过高,他们也会设法规避风险。同样,如果医生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保障安全和疗效也只是空口之谈。美国 的价值医疗体系也是通过把医疗质量、医疗结果和患者满意度作为医生工作的衡量重点,来促进医院提高医疗质量。
第三,买得起。主要指医疗费用的问题,也就是要让民众看得起病。能让百姓看得起病的医疗就是好医疗。美国奥巴马医改的强制医保政策就是要让中低收入人群也 有医疗保障,能看得起病。我国医改医院培训已经建立起了基本医保框架,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不过,百姓目前仍然感觉看病贵。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