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绩效是如何滋生“罪恶”,从助推器变为阻碍者
在医疗行业中,绩效评估系统常被用作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工具。然而,当绩效评估以收益为最终目的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道德和实际问题,这种现象我称之为“绩效原罪”。它不仅导致了医疗服务的商业化,还可能促使医生进行不必要的医疗行为,伤害患者利益。
绩效原罪:以收益为目的
医疗行业的绩效评估系统本应着眼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然而,当这些系统过度强调财务指标时,其结果往往是过度医疗和短视的行为。医生和医疗机构可能被激励去执行更多的检查和治疗,无论这些是否对患者真正必要。例如,一些医院为了提高收入,可能会推荐使用昂贵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案,即使更经济或更保守的方案可能同样有效。
监察严管重点:过度监控与管理
为了确保绩效指标被达成,医院管理层可能会实施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措施。这种做法可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程序的遵守,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工作环境的紧张和医生的职业自主性被削弱。医生可能感觉自己更像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而不是专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绩效生恶:潜在的负面后果
当绩效评价系统不恰当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后果,这些我称之为“绩效生恶”。医生在面对绩效压力时,可能会采取行为挖掘患者潜在的、未必需要医治的问题,以增加治疗项目,从而保证其绩效评分。这种行为不仅提高了医疗成本,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质量无法保障:绩效与医疗质量的矛盾
虽然绩效评估系统的初衷是提升服务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过度追求量化的绩效目标可能会降低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可能更关注那些容易量化和改进的指标,而忽视了更为复杂或难以直接衡量的医疗质量方面,如患者满意度和长期健康成果。
无效医疗行为:对患者的伤害
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无效医疗行为的增加。在追求绩效指标的过程中,某些治疗可能本质上不会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这种情况不仅违反了医疗职业的基本伦理原则——“不伤害”,也破坏了患者对医疗系统的信任。
霍尔斯的DIP/DRG医院绩效管理咨询专家表示,医疗绩效评估系统需要被重新思考和设计,以确保其真正符合医疗服务的核心目的:提高患者健康和治疗效果。这可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价指标,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长期健康结果和患者满意度上,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或操作性能。通过这样的改革,医疗行业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避免“绩效原罪”带来的种种弊端。
医院绩效管理体系的快速实施确实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结果,然而,若该体系的质量欠佳,则无法为医院提供持续的、有益的支持。相反,这种低质量的绩效管理可能逐步削弱医院的发展,从根本上妨碍医院的高质量成长。因此,必须坚决避免低水平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实施绩效评估的选择和执行需谨慎考虑,确保其真正符合医院的长期发展目标。
想深入了解更多独特的绩效信息吗?请点击下方链接与我们联系,我们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详细解答。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