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精神解读
1. 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应加强对资金规模大、廉政风险高等领域的风险评估。具体来说,这些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由于设备采购金额巨大,且技术要求高,容易滋生贪腐风险。
- 药品和耗材采购:药品和耗材采购涉及金额大,且市场竞争激烈,需要重点关注廉政风险。
- 基建项目:医院建设项目投入巨大,工程款项流向复杂,存在较高的廉政风险。

2. 防止“巨人症候”
“巨人症候”是指大型医院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容易忽视内部管理和控制,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防止“巨人症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优化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
-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监控。
- 提升服务质量:以患者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3. 公益性、高效率与盈利模式的平衡
公立医院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公益性,但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也需要追求高效率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指导意见》提出的内部控制建设,正是为了帮助公立医院在实现公益性的基础上,提升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大医院防止“巨人症候”的策略
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大医院应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 明确岗位职责: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权责分明。
- 完善流程管理:优化和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 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提升医院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大医院应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智能化医院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业务的高效处理。
3. 推进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医院运营效率的关键。大医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
- 资源配置优化: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 成本控制: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医院应以患者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提升患者满意度。
- 优化就医流程:通过流程优化,缩短患者就医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 提升医疗技术:加大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三、实现公益性、高效率与盈利模式的平衡
1. 公益性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在服务于全体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因此,公立医院应坚守公益性,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服务,保障人民健康。
2. 高效率
高效率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公立医院应通过内部控制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盈利模式
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应以公益性为基础,通过高效的运营和管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公立医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盈利:
- 多渠道筹资: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医院自筹等多渠道筹资,保障医院正常运转。
- 提升服务收入:通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升服务收入,确保医院经济效益。
- 创新经营模式: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如医养结合、互联网医院等,拓宽收入来源。
结语
霍尔斯医疗战略专家指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指明了方向。大医院应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防止“巨人症候”的发生,实现公益性、高效率与盈利模式的平衡,不断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内控优化、流程再造和绩效管理服务,帮助公立医院全面落实《指导意见》要求,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