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效益低下,“高质量”发展如何落地?
“大医院”定位是什么?质量和效益问题有没有真正被院长们重视,是当前公立医院转型根本中的根本。现代医院管理要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性的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试图通过绩效考核,推动三级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在管理模式上由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全方位的绩效管理,促进收入分配更科学、更公平,实现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落地见效。设计了由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35个指标构成。
到2020年,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三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进一步落实,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有效提升,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完善。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启动2020年度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
2021年2月5日,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公立医院“三转变、三提高”,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会议要求,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强化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布局和规范化管理,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县医院提标扩能工程,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发展的人才问题。
2月8日,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高度评价了公立医院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强调要牢牢把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目前公立医院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根据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尽管从数据看,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正沿着“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方向持续发展。但三级公立医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明显。较好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等地。
二是住院患者跨省异地就医问题仍然存在。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异地就医患者数量高于2016年、2017年。
三是医院内部科学管理水平需要提升。一方面,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仍有22.65%的三级公立医院医院出现了收支结余为负数,约三分之一的医院资产负债率大于50%。另一方面,部分三级公立医院管理水平不高。
医院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仍需提高。四是医务人员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调动。与患者满意度较高的情况不同,医务人员满意度仍然不高,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是薪酬福利、工作内容和环境。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
要求围绕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制定以省为单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这意味着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试点阶段,随着各地实施方案的出台,相关任务、路径、目标将进一步明确。
对公立医院而言,高质量发展将不再是概念和政策,而必须要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且各地也将根据目标任务分级分类制定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将其纳入考核评价范畴。
有实施方案,有考核评价,高质量发展俨然成为公立医院下一阶段改革与发展的核心。
为保障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行顺利,让医院发展腾飞起来,享受到高质创新的现代化医院经营管理提升。
由医院管理者协会携手霍尔斯国际、实战医培网,现代医院院长网等平台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解决医院发展难题。
如何定义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围绕病患流量入口的医院特色为大趋势,现代化医院的属性改变,思维必须转变,民营与公立的结构变化,战略必须重构。
由泛健康时代标志医院的属性变化,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化,在国家补贴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不再依靠医保活路,医院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如何响应国家号召,让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实实在在落地实施是全国医院的当务之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