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常用药有点儿缺 居民盼增加药品种类
去年,北京市统计局一份市民对社区医院分项满意度调查显示,市民对社区医院“医护态度”、“就医环境”和“医疗费用”的满意率均较高,但对“药品种类”满意率低,仅为41.3%;在居民期望中,45.9%的受调查居民希望“增加药品种类”,超过了“提高医护人员水平”、“加强医护人员与大医院的轮岗及交流”、“增加全科医生数量”等选项。
“缺药”现象不光是医院的错。在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药品目录中,药品目录数量超过1100种,品规超过3000种。依目录看,药品不少,但为什么会出现“缺药”现象呢?
基层医护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厂家供应断了。
根据本市相关文件规定,社区医院管理常用药品和医用耗材由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行零差率销售供应,市民买药比之前要便宜很多。但随之而来的是,药品利润大幅降低,部分企业不愿意生产或减少产量。一些低成本的常用药品在厂家眼里成了鸡肋。“你想想,几种药加起来才十几块钱,哪家厂子愿意生产啊?”一家药企工作人员半调侃地说。
还有些药,社区医院本身也不采购。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许多社区医院受药房面积限制,采购数量不会太大,品种不可能齐全;其次,配送成本高,“有些药很少人用,基本就不送了。”
现有的药品目录,也让患者有社区医院开药难的感觉。
社区医院培训和二、三甲医院的目录、采购品规差距较大。“二、三甲医院目录数量是2000多种,品规上万种,不同价格、品牌,选择面广。”这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给记者举例,同类的药,患者更愿意用名牌药,“名牌药疗效好点儿,但也更贵,要么采购目录没有,要么就是超过社区医院的规定限额。”
方庄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建议,在强化监管的基础上,提高社区医院医生的处方权限,社区医院就近与大医院实行处方、药房对接。“在社区医院看病出方子抓药,没有的再去近的大医院取。”吴浩建议推行电子处方和定点取药,让患者集中预约取药。“说来说去还是继续深化医联体改革,真正让医生多点执业动起来,药价降下来,才能让市民受益。”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