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铁饭碗感觉民营医院更累人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点击量:
时间:2015-09-07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带给医生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一系列给医生“松绑”的利好新政也让有才华、有抱负的医生们跃跃欲试。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和深圳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新政。多点执业实施半年来,效果如何?医生们对此有何新的想法和见解?
今年3月,广东出台新政,医师多点执业不再需要经过执业机构审核同意,事先向执业地点机构书面打个招呼即可。6月8日,《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在未来3年内,深圳将有近3万名医生与编制脱钩。
新政出台多半年来,效果如何?广东省卫生某官员直言:“多点执业仍然叫好不叫座……”目前尝试的医师极少。绝大多数医师持观望态度。敢于宣称、敢于选择多点执业的毕竟是少数,个别“尝鲜”多点执业的医生也大多会瞒着执业点。新政虽好,但难以真正开展的原因还是我们经常所探讨的几个问题。
医生精力有限 分身乏术
“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广州某三甲医院的常务副院长对医生多点执业的全面执行表示担忧。
现在医院缺少各个专业的医生,很多医生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本职工作还没干好,再出去执业不现实。该副院长说:“出去执业的医生都是医院骨干,他们平时很忙,很难有时间。”大医院本身人手就很紧张,难以满足流动需求。
“现在一名儿科医生要干4个人的活,光门诊就看不过来,恐怕没有时间出去执业。”知名儿科专家、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大主任王波直言。
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的广州,各大三甲医院专家、教授理所应当是基层医院、民营医院抢手的香饽饽,然而,大多数受访医师都表示本职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对于多点执业有心无力。
的确,大医院病人多、医生不堪重负早已不是新闻。以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去年一年接待的门诊数超过460万人次,平均每天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专家每天平均要看40多个病人,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日前,由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牵头调研的一项报告指出,7390名被调查医师中,51.10%的被调查医师几乎每天下班都会被拖延,越是级别高的医院、越是临床一线医师越难按时下班。
能够多点执业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医院的专家、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给患者看病,还要搞科研、带团队。医师们如果不在单位认真工作,就难以完成日常任务,进而影响考核。这也是导致绝大多数医师分身乏术,难以有精力多点执业的原因之一。
医生“单位人”身份受牵制
“科室主任哪个要是敢出外多点执业,一旦被发现,就别再想当科主任了!”一名从医32年、担任广州某三甲医院科室主任的医生说,医院院长在私下曾多次这样警告他们,要求他们安心做好本院工作,不能因多点执业影响医院的诊疗秩序和医疗水平。
在现行的人事制度下,公立医院医生是“单位人”。“单位人”的身份给医生提供了各项保障,从工资到编制、晋升、养老、科研等。离开了公立医院,这些恐怕难以得到保障。所以,医生也很难离开公立医院。
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还能让医生的价值大化,绝对是个好事。但作为医院管理者,很多人反对这样做。多名医院的院长表示:“医院不会鼓励医生分散时间和精力到外面的医疗机构去工作。”大医院之所以对待医生多点执业不积极,当下医院间的人才竞争也是一大原因。“走一个专家,带走多少病号?多少收入?”某三甲医院的医务部主任表示,随着医院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技术已成为主要因素,多点执业对大医院的冲击显而易见。
有三甲医院院长直言,医生多点执业是一个发展方向,但从现实来看,只要医生还是“单位人”身份,多点执业推广就有相当难度。
民营医疗机构广州扶元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说,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与三甲医院医生接触中,他们常常发现,即使医生本身对多点执业表现出兴趣,但由于医院不同意或担忧自己会被医院“区别对待”,不少医生终都不会到民营机构执业。有的来此多点执业了一段时间后,迫于各种压力,后都不来了。很多医生仍然宁愿暗地里“走穴”,也不愿正大光明地告知院长。广州某三甲医院医师表示,利用业余时间到民营医院坐诊,诊金1500元,自己能拿1000元,条件如此优厚,但每两个月只敢利用休息时间去一两个上午。因为“出去肯定不能让单位知道,上了领导的黑名单,日子就不好过了”。
医生们认为,目前的多点执业并没有使医生真正获得自由,医生始终附着于公立医疗体制的身份管理及其相应福利,无法摆脱“单位”的约束,成为多点执业开展的大阻力。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