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3月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我国医改进入了一个以医保驱动为核心的新时代。集中带量采购大幅挤出了药品耗材的水分,以飞行检查为主的医保基金监管驶上了快车道,而DRG/DIP支付方式的改革更是彻底颠覆了以往按病种付费的医院运营模式,推动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发生革命性转变。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对医疗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
2023年12月30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面推进的号角正式吹响。这一改革浪潮使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体系亟需进行深度调整。具体而言,以下五个方向将成为改革的关键:
1. 绩效激励需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传统绩效激励机制往往以医疗服务数量为核心,比如通过门诊人次、住院人次等指标来确定绩效奖励。然而,随着医保从按项目付费转向DRG/DIP支付,仅关注服务数量已难以反映医疗效益。有时,收治病人数量越多,医院亏损风险反而越高。比如,轻病人尽管费用易于控制,但医保支付额度也较低。
因此,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体系需要引入服务质量与成本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标准。病历书写质量、医保盈亏情况、诊疗规范执行情况、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医保结算清单填写完整性等,都应作为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既要注重数量,也要关注质量,以实现真正的价值导向。
2. 绩效激励需更加突出优绩优酬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绩效激励仍以数量为主,如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等。这种以多劳多得为基础的方式,未能充分体现优绩优酬的理念。在DRG/DIP时代,医院更需重视服务质量与技术难度,将绩效激励从单纯的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
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更公平地反映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还能激励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治疗效果。
3. 绩效激励需更加注重效率驱动
以往的绩效激励往往依赖于大规模投资来推动收入增长,比如扩大医院规模、更新设备、优化环境等。然而,在当下,规模扩张不仅难以带来预期收益,反而可能成为新的负担。
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将关注点转向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在绩效指标设计中,应强化人均业务量、人均收益、万元资产产出等效率性指标的考核。通过鼓励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绩效激励需向事前激励转变
传统绩效激励通常是事后奖励,即根据已完成的医疗服务进行结算。然而,在DRG/DIP预付费制度下,医院需要提前做好预算管理和临床路径规划,以控制费用并确保服务质量。
这种事前激励机制能够引导医务人员合理安排诊疗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从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效率,也为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绩效激励需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传统的绩效激励以治疗为中心,主要根据已发生的疾病诊疗费用对医务人员进行奖励。这种方式容易导致过度医疗和住院率飙升。
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推进,医保基金按年度、按县域、按人头打包支付,实行"结余归己、超支不补"的政策,医疗服务模式必然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与此相适应,绩效激励指标也需调整,例如将辖区慢病发现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霍尔斯医疗绩效改革专家表示,医改的深入推进,对基层医疗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绩效体系的调整不仅是适应新形势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医共体模式下,通过注重质量效益、优绩优酬、效率驱动、事前激励以及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方向,基层医疗机构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在当前医保驱动的新时代,紧密型医共体模式的全面推进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适应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医院亟需全面升级绩效管理体系。DRG/DIP绩效管理4.0以“质量、效率、创新、健康”为核心,通过精准数据分析、全流程管理优化和科学激励机制设计,帮助医共体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服务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绩效管理的革新,更是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立即行动,点击以下链接,拥抱绩效管理4.0,引领医共体模式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