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颁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将进一步改革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该政策明确指出,医务人员的薪酬不应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直接挂钩,目的在于避免过度医疗行为,保障医疗服务的公正性与质量。政策还强调需要研究制定新的医疗服务收入与薪酬制度的衔接方式,以确保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

在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同时,国家也在推动医疗服务价格的深化改革。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消息,内蒙古、浙江、四川三省已经成为全省试点,探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的新机制。这些改革试点的目标是解决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并通过价格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改革中特别强调,要合理设置医疗服务价格,以激发医疗技术劳务为主的学科的创新动力,支持医院发展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的项目,从而减少对药品和耗材收入的依赖,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这些措施预计将有助于达到技术服务收入占医疗总收入60%左右的目标,虽然目前这一目标尚需时间和更多努力来实现。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强调了优化城市公立医院的规划和布局。文件中特别提到,应当对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进行适度控制,确保这类服务所占的比例不超过医院全部医疗服务的10%。这一措施旨在平衡医疗资源,确保更多的公共医疗资源能够惠及广大市民。
未来,随着国家对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绩效的来源将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医院自身的“造血”能力,即自主创收能力,而不仅仅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补贴。在国家医改政策的指导下,医院的发展方向应当聚焦于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效率和增强医疗技术能力。
- 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引入和培养高水平的医疗人才,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患者选择在公立医院就医,从而增加医院的业务收入。
- 扩展优质服务:发展和扩大那些技术含量高、风险较大、但对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的专科服务,如高端诊疗服务和复杂手术治疗,这些服务通常具有更高的收费标准和市场需求。

-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进内部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升运营效率。例如,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医疗和行政工作的效率。
- 发展多元化服务:除了传统的医疗服务外,医院可以考虑发展与健康相关的其他服务,如健康咨询、康复服务和长期护理服务,这些服务可以为医院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 加强社会合作:与其他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这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技术实力,还能通过专利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带来收益。
通过这些措施,公立医院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自主、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供给。同时,医院也需要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商业化,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达性。
当前,中国90.3%医院的绩效评估确实仍然较为依赖经济指标,例如医院的收入和利润等。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医疗服务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非盈利的公共卫生和预防性服务,被相对忽视。经济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虽然对医院的经济发展和自我维持能力有其重要性,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过度医疗和医疗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霍尔斯DRG/DIP医院绩效第四代专家老师指出,引入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方法可以帮助医院更全面地评价和管理其绩效。OKR方法侧重于设定具体目标及其可衡量的关键结果,强调透明性和对话,有助于团队保持战略一致性并提高执行力。在医疗机构中,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
- 提升患者满意度:设定具体的目标,比如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百分比,确保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可衡量和具体的。
- 提高治疗效果:通过设定治疗效果的改善目标,如减少某种病症的复发率,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加强预防性医疗服务:设定目标以增加预防性检查和咨询的数量,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减少未来的治疗需求。

- 优化内部流程:确定关键结果,比如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或提升病历电子化程度,提升医院运营效率。
-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和降低人员流动率的目标,提升整体工作环境和员工福利。
通过将OKR融入绩效管理体系,医院能更好地平衡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全面地满足患者和社会的需求。这种平衡对于公立医院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的使命在于服务公众健康,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

医院绩效管理不是一个固定的方案,而应是一个能够根据医疗改革的方向和医院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自主进化的动态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备灵活调整的能力,以便随时根据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发展实际进行优化调整,确保绩效管理措施能够全面支持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通过这种适应性强的管理体系,医院能更有效地响应医疗改革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促进自身持续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应当与医院的战略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不仅评估日常运营的效率和质量,还确保每项决策和实施步骤都与医院的长期目标和愿景相协调。通过这种方式,绩效管理成为推动医院向预定战略方向发展的“指挥棒”,有助于激发创新,优化资源分配,并确保所有部门和团队的工作都有助于实现整体发展目标。这种战略性的绩效管理不仅提升了医院的运营效果,还能促进医院在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中持续成长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