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旧式绩效的罪与恶:湘雅二医刘翔峰事件的思考
近年来,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从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推动药品集中采购……老百姓喜闻乐见,加之疫情期间大批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挺身而出,在这些背景下,我们的社会也确实向着”理想的医患关系“迈进。
这份尤为珍贵的信任,却被当下沸沸扬扬又令人心惊的传言消解。
8月18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在官方微博发出调查情况说明,确认该院医生刘翔峰“在医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免去其湖南省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职务,停止其处方权及手术权限,同时对有关问题线索展开进一步调查。
至此,沸沸扬扬的网络传言部分得到了印证。回顾那些爆料和实名举报,若最后被证实,不得不说确实触目惊心:频繁对“没救了”的病人施以动辄几十万的高额医疗方案,给这类病人使用高价化疗药,打开的药物随意丢弃;频繁对急诊病人进行机器人手术,收取高额费用,中饱私囊;使用其他病人的结石、血液,冒充自己手术病人的,给家属看。其他科室没有床位,他所管辖的急诊外科可以接收,但必须加大化疗计量,花更多的钱……患者的生命被当作赚钱工具,玩笑一样玩弄,匪夷所思的程度,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这种没有人品道德可言的医生,为何能存在于一家三甲医院如此之久,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刘医生”们到底还有多少......可以说,刘翔峰今天被爆出来的事件,在偌大的医疗系统中,绝不仅仅只是一例,广大百姓很多时候往往只能忍气吞声,今天有这个事件的曝出,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当今中国不在聚光灯下的地方医疗的生态和日常。这就不得不谈到医院绩效的罪与恶。
医院旧式绩效的罪与恶
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是这样——病人要把病治好,医院要创收,医生要养家,已经形成普遍共识。
医院旧式绩效的“罪”在于绩效以提升收益为目的,利用医疗信息的不对称,刺激医护通过过度医疗达成医院收入倍增的目的,这是短视而伤害公众和自己的行为,也是国家监察严管的重点之一。
医院绩效的“恶”的源头不仅来自于人性本身的“恶”,还在于旧式绩效倡导挖掘患者在医疗上的消费而为主要目标,造成医疗质量下降、无效医疗的行为时有发生,伤害了患者的身体和利益,这种大方面的恶无疑于“图财害命”。
医生想要坑骗患者,简直太容易了,而且越是像三甲这种知名医院的医生,越容易取得患者的信任,因为代表的就是医学权威,有绝对的主导话语权,所以如果哪个医生想动歪主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花太大的心思。刘祥峰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已绝非其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湘雅医疗体系的乱象,放眼全国,这样的例子又岂在少数!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击败“旧式”绩效,新的医院绩效需要全面开启,迎接医院的发展需求。“效能”提升与激励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要从“医院要我这么做”到“我应该要这么做”的意识转变,才能跟上医院发展的脚步与愿景宗旨。
霍尔斯认为,新时代绩效应该以奖励作为主旋律,激发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医院员工个人价值进行恒定与肯定,让员工打心里愿意为医院的发展发挥个人的最大价值,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提升病患粘度,要让员工清楚医院的发展平台以及未来可期的展望,指导医院科室业务开展,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以及与医院战略发展共赢,才能让医院走向稳定、长远、可期可望的医院与科室业务、员工三方共赢时代,才符合医院的良性发展生态链。
医生作为神圣的职业,它救治万人,不是在救人,就是在救人的路上。由于没有人能够不生病,所以医生这个职业,通常都会受到世人的尊敬。但你想过吗?医生能救人,也能害人,救与不救,仅在一念之间,所以对于一名医生而言,比起能力,拥有救人之心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