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域大民生,县域医院高质量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喊
外有三级医院挤压,内有发展资源受限、尤其是优秀医务人员大量流失,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县域医院如何找到一条发展之路,破茧成蝶,是每一位县域医院院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近一年多来,许多文件都围绕如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展开,各地加快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众所周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要解决医疗行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李克强总理提出目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因此,十四五的规划中,关于公立医院建设发展要求,包括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都是围绕着优质的资源如何扩容、如何均衡布局的命题展开。
当前,人们常看到的“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医疗中心”建设,这就是关于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非常明确的政策。同时,在一个区域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推动优质量资源扩容。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医联体的建设方式,如城市的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用优质的医疗资源带动相对薄弱的地区。对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人力很难到达的地方,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实现医疗资源的覆盖,并且让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布局到偏远区域。
“千县工程”与医院的高质量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首批纳入“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的县医院名单,标志着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启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76号)《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国卫医发〔2020〕26号)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国卫医发〔2021〕27号)要求,促进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循证管理和绩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增进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交流。
政策的出台为县域医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特别是在当下疫情影响下,医院围绕防控和医疗两大主线运营成本大增,医疗收入受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增收乏力,恰又适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力,医院收入遇到“天花板”瓶颈,医院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在呈扩大之势,医院经济运营压力凸显。
县域医院高质量发展,特色、创新是关键
霍尔斯看来,医院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核心竞争力上做文章。而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一是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二是塑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医院品牌、打造社会影响力,即县域医院高质量发展,特色创新是关键 。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百强县创造了全国GDP的百分之十,而土地仅占全国的2%。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靠的不仅是大城市拉动,更有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持。
在经济发展面临深刻变化的今天,为了加快转型升级,就必须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激发潜能,令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地。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而是在县的手上。“‘县际竞争’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性制度原因,也是中国改革最成功之处。”
县域竞争的结果是,强者恒强,各地发展极为不均衡。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仍然是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占比达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也高于一些发达省份和城市,这说明百强县的产业结构在优化。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仍为劳动、资本密集型。在中国的县域经济已经处在工业化后期的时期,转型的方向应该是加强第二产业的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引导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产业附加值。
提升医疗质量是凸显竞争力的重点
新制度、新规范、新理念的打造、吸纳与推行,是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一切流程、规范都要围绕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点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而展开。
“千县工程”中有四个“五大中心”,这些中心建设对整个县域综合救治能力提升来说,是一个具体的抓手,既有形式,也有实质性的内容价值。
要建立中心建设的优势,首先要有标准。国家的标准高标又规范,专科建设提升对标国标,可以省去摸索的时间成本,促进相关工作快速通过认证验收。
霍尔斯表示,医院管理者要格外重视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从战略规划上进行多维度考虑,科学运用PDCA、QCC、6S等多种管理工具,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流程,方可提升医院综合管理的水平。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