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对于某三甲医院发生的近千件医疗事件的思考
前言:对某三甲医院2017-2019年度上报的848例医疗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得出医疗不良事件常发时间、区域、科室、人物、上报人等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 调查结果
1.1 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48例医疗不良事件中,男性50.9%,女性49.1%。根据数据,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对象集中于高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1.2 发生时间、地点分布情况
主要发生时间段在 8:00- 11:30的占比最高。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在急诊4.0%,门诊7.8%,医技部门11%,行政后勤部门1.3%,住院病区72.2%,其他 3.8%。根据数据,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正常班时间,尤其是上午,主要发生区域为住院病区。
1.3 报告的科室分布情况
手术科室53.2%,非手术科室40.3%,医技科室4.1%、行政职能科室2.4%。根据数据,医疗不良事件手术科室居多,常见于普外科、骨 科、妇产科、ICU、儿科等科室。
1.4 上报人员岗位、职称情况
涉事医务人员中医师岗位70.3%,护理岗位26.2%,其他3.5%。医疗不良事件上报人员中,士级4.1%,初级38.6%,中级30.0%,高级 23.5%,其他3.9%。根据数据,上报人员大多为初级或中级职称人员,医师岗位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最多。
1.5 发生的类别、级别情况
Ⅰ级医疗不良事件2.4%,Ⅱ级医疗不良事件 9.8%,Ⅲ级医疗不良事件45.2%,Ⅳ级医疗不良事件42.7%。根据数据,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医疗管理类、护理管理类、医技管理类和器械管理类,以Ⅲ、Ⅳ级医疗不良事件为主。
2.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特点
2.1发生时间
正常班时间段发生约 62.4%,非正常班时间发生约 37.6%。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正常班时间,尤其是上午8:00-11:30的时段居多,超过三分之一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在上午时段。
正常班时间段之所以发生较多医疗不良事件,是由于该时段是治疗的高峰期,医护人员要处理各项繁杂的医疗工作(如收治病人、开医嘱、查房、开检验单等),承担的工作量很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操作性的问题或因沟通不足导致的信息传递误差,都会增加医疗的风险,进而发生医疗不良事件。
2.2发生地点
住院病区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最多,行政后勤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最少。因为病房是医院中诊疗单元最多、占地面积最大、患者诊疗的主要区域,是医院医疗不良事件的高发场所,加强对该区域的医疗不良事件的管控是医院管理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
2.3患者性别、年龄的特点
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但无明显的差距。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数量与年龄段的增长呈正相关,年龄越大,发生医疗不良事件越多,60 岁以上患者发生医疗不良事件最多,所占构成比最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整个社会进入老年化,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医院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2.4 报告的科室分布特点
手术科室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最多,超过总上报例数的半数,行政职能科室的医疗不良事件最少。这是外科治疗手段的性质导致的,因为外科复杂多变,且一般发病急且伴随多种并发症,采取侵入性的治疗手段让其承担着更高的风险,因此外科科室容易产生医患矛盾纠纷。
2.5 上报人员的特点
医师岗位发生不良事件例数最多,医疗不良事件上报人的职称以初、中级人员为主,尤其是初级及以下的人员,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
医院对于这些高发医疗不良事件的科室应该高度重视,实行传帮带制度,给经验较少职称较低的医护人员配备经验丰富高职称的人员,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配置,加大对新人的培养力度,完善考核制度,这样才能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2.6 发生的类别、级别的特点
发生原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医疗管理类、护理管理类、医技管理类和器械管理类,发生最多的是医疗管理类医疗不良事件。该院应加强对以上四类不良事件的管理。
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中,主要为Ⅲ、Ⅳ级事件。对于Ⅲ级、Ⅳ级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医务人员能够较好地、积极地进行上报。医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重点防控医疗不良事件,有效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防止Ⅲ级、Ⅳ级不良事件演变成Ⅰ级、Ⅱ级医疗不良事件。
3 对策以及解决方案
3.1 制定医疗不良事件管理办法,鼓励上报
医疗不良事件无法完全避免,医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医疗不良事件管理办法,建立非惩罚性的氛围,降低医务人员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顾虑,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可适当给予奖励,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上报Ⅲ、Ⅳ不良事件,医务管理部门早干预、早处理,杜绝或减少Ⅰ、Ⅱ级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的监管
研究显示,该院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中,普外科、骨科、妇产科、ICU、儿科等是医疗不良事件的多发科室,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对这些重点科室的监管,结合各科室医疗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关注重点人员,做好重点环节的管控。
3.3 加强医患沟通,换位思考体现人文关怀
本研究显示,该院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中,医患沟通不充分是高发因素之一。医学知识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医生做的大量的工作。
提供的服务,有时候是患者及家属所不知道和不容易感知的,让患者及家属误以为医生对患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关心不够,容易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应加强医疗科普,促进医患和谐,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3.4 强化患者安全意识,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
医疗安全最理想的状态是形成了医院安全文化,人人都自觉的维护医疗安全,医务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各项诊疗活动,保护患者的安全。
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参与到诊疗活动中来,医患共同决策,患者参与到患者安全中来是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之一,医院以及医院管理者应该积极去营造患者安全的文化。
让大家对患者安全的意识能够深入人心,融入到日常的习惯中去。患者也应该加强医疗安全意识,认识到医疗行为的风险性,积极配合到医疗行为中去,共同防范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3.5 引进专业不良事件管理系统,科学防漏报、瞒报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引进科进不良事件管控平台,有助于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目前已有300多家三甲综合、妇幼、精神、中医医院在使用,科进不良事件管控平台亮点如下:
① 满足三级评审要求,让医疗质量管理更规范
科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控平台,操作上符合国家相关医疗政策要求,满足三级医院等级评审、JCI等资质评审的实施细则,还吸收了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对不良事件的管理精髓以及引进了全球八大评价体系。
并通过多年内部研发以及全国三百多家医院客户多年来的合作反馈,不断地进行系统的优化升级,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可帮助医院快速有效地实现科学规范的医疗安全质量管理。
② 智能驱动,人员协作更高效/事件处理更快速
采用智能任务驱动机制,一方面可通过匿名、逐级上报、直报等多种上报方式,满足不同上报人员的需求,减少顾虑;另一方面在事件上报后,可根据设置好的事件流程,自动分流到有关人员手中进行处理并提醒。
同时,还支持多部门协同联合、支持指派、分转、重分流、回退等流程,支持手机、平板操作,让相关人员之间的协作更高效,事件的处理更快速。
③管理全局化,在线分析协助正确决策
采用驾驶舱的模式,帮助管理者掌控医院不良事件的全局,例如了解不良事件上报情况、监控关联科室在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和结果,还能通过不良事件安全管理的各种常见图表。
实现对不良事件的逐层细化、综合分析,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示;同时,通过对月、季和年等数据汇总分析,对全院的质量安全事件持续改进做出科学决策。
④预存300多套模版,支持全院级事件管理
预存三百多套知名三甲医院正在使用的模板,内容齐全,预设项详尽,不仅支持医疗管理、护理管理、药品管理、医技管理、器械管理、输血管理、院感管理、职业防护管理、信息管理、后勤管理、治安管理等事件,还支持“自定义模板+结构化”,医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事件类型扩展,满足全院级不良事件管理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⑤PDCA持续改进,提升医院管理品质
包含新增持续改进(PDCA)板块,构成不良事件的闭环管理,辅助医院进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可形成规范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机制,提升事件处理的反馈效率。
以及通过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对事件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事件的整改闭环管理,也能针对某些重点不良事件进行改进,防止严重医疗安全事故再次出现,有效提升医院质量管理品质和医院竞争力。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