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学习屠嗷嗷淡看名利的注解科学精神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然而,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多年的诺奖期盼,终于在此刻实现,国人确实有值得兴高采烈的理由。然而相比较而言,个中人却显得淡然。或许正是其看淡了一切,才使得自己有超然于外的时间潜心研究,并终取得了惠及世人的成果。从这一点来说,屠呦呦的淡定并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延伸,一种个体素养的延续。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尤其需要科技研究者有“献身精神”:不但应有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职业素养,更要做到始终坚持如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守。在老一辈的科学家中,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可谓众多。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者的职业风范更值得尊重。在科学的高峰上,终的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数。屠呦呦以成就铸就了传奇,也因坚守而成为榜样。淡看名利的屠呦呦注解了科学精神,其获诺奖既是对自身成就的承认,也是对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科学家群体的褒奖,更是对坚守科学精神的推崇。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