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医院运营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医院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定员、定岗、定编,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政策环境与医院变化
国家医疗政策的调整总是动态的,其出发点在于应对社会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对于医院而言,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要求其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而千古不变的真理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医院都需要从自身苦练内功开始。
医疗质量作为医院发展的根基,必须始终抓紧不放。然而,除了医疗质量外,能够对医院产生根本性改变的关键因素往往来自于医院内部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
二、成本节约与资源优化
在医院运营成本中,药品的价格已经被国家政策严格控制,几乎没有调整空间。因此,能够动员的资源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 日常消耗品与基础设施:
包括水、电、物资等日常消耗品的管理。
跑冒滴漏的治理是节约成本的重要抓手。
- 人员成本:
人员支出通常占医院运营成本的大头。
提高人员效率、实现精兵简政成为降低成本的核心途径。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如何激活人力资源,是医院优化管理的重要课题。无论企业规模多大,都无法承受人力资源的低效配置。以特斯拉为例,其通过裁员精简后,核心业务效率不仅未受影响,反而增强。这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 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
医院的人员配置需要基于以下要素:
- 政策依据:如国家对床护比、床医比等指标的指导要求。
- 医院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地医疗需求、就医习惯、医院规模和功能定位。
-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获取全面的数据支持。
- 基于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分析,制定分层次、差异化的人员需求计划。
传统的医院床护比(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在现代化医院追求高效率的背景下显得陈旧且不够灵活。尤其是在当前医院面临“寒冬”挑战的时期,精兵简政成为必要选择。医院应根据科室特点和患者需求,动态优化护理资源配置,通过智能化工具和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排班和高效护理。此外,加强护理团队的专业培训和多技能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还能缓解人力紧张的问题,为医院在寒冬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 激发人力资源效能
- 优化岗位设置:确保每一名员工都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
- 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激励员工主动参与和持续改进。
- 裁减冗余人员:对于冗长、低效的岗位,通过科学分析逐步优化调整。
四、定员定岗定编的具体实施路径
- 定员
结合医疗服务需求预测,制定合理的人员总量规划。
根据医院的床位数量、医疗服务类型及规模、病患就诊习惯等关键因素,结合历史数据与未来需求趋势,通过科学的预测模型与分析工具,制定精准的人员总量规划。这不仅需要考虑现有的服务能力,还需兼顾可能的服务增长点与突发需求变化,如季节性高峰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外,应将不同科室的资源需求与人员配置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核心岗位得到充足的人力支持,同时避免冗余配置。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并优化人员配置,确保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医院服务量变化,灵活调整人员数量。
- 定岗
依据科室功能和实际工作量,合理划分岗位职责。
对部分岗位进行合并或再设计,提升岗位利用效率。
- 定编
结合政策要求与实际需求,确定不同岗位的编制标准。
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定期优化编制结构,确保与医院发展目标相匹配。
五、未来发展方向
医院定员定岗定编的合理规划不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关乎医院未来发展与生存的战略问题。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 精细化管理
引入数据驱动的管理工具,对各项资源配置进行量化分析。
推行6S管理理念,加强对日常运营环节的精细化管控。
- 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实现岗位需求预测与人员调配的智能化。
- 人才培养与储备
注重员工多技能培训,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
建立人才梯队,确保核心岗位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霍尔斯医疗管理咨询表示 ,医院的定员定岗定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如果医院仍按照传统床护比进行人员配置,许多医院的护理人力仍显不足,甚至需要进一步增加。然而,单纯增加人力不仅难以解决效率问题,还会增加运营成本。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院应打破传统床护比的限制,通过智能化工具实现护理资源的动态调配,并推动护理团队的多技能化发展。这样既能满足实际需求,又能有效提升效率,帮助医院在寒冬中实现稳健运营与高质量服务的双赢目标。
唯有基于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规划,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医疗改革和政策调整的浪潮中,医院需要直视内部问题,从优化管理入手,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