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医疗领域,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如何实现 “降本增效” 并保持可持续的高效运转,成为了医疗机构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降本增效的背景与挑战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深入,三明医改模式的广泛推行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医院管理者需要在医保支付改革和医疗收入分配机制调整的大环境下,巧妙地平衡成本控制与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控制成本成为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高质量服务又需要在人力资源、设备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 “悖论”。
二、降本增效的策略:开源与节流
(一)开源:病患流量与现金流的关系
医院的现金流量主要来源于门诊收入、住院收入、手术与诊疗服务等。在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扩大病患流量是医院提高收入的关键。病患流量作为医院 “源” 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现金流量的大小。
-
优化医院品牌与服务口碑
医院可以通过优化患者体验、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医疗技术创新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病患前来就医。例如,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等,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从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引入新型医疗服务
针对健康人群推出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医疗等增值服务,能够吸引更多高净值人群进行长期消费。这些新型医疗服务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还能为医院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
医疗资源下沉与合作
通过建立医联体,加强与基层医院的合作,医院可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病患来源。医联体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病患流量。
(二)节流:内部管理优化
节流主要依赖于医院内部管理的系统性优化,通过高效利用资源、降低无效支出,在维持医疗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
-
精细化运营管理
引入基于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 RBRVS(基于资源的相对价值尺度)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提升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这种机制可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难度等因素对医疗服务进行合理定价和考核,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同时保证医疗质量。 -
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利用数字化手段,如电子病历系统(EMR)、智慧病房管理等技术,优化资源调配和病患管理流程。这些技术可以减少人力和时间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
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
通过精细化的物资管理、药品采购的集约化操作以及设备的共享与租赁,医院可以降低在医疗物资、药品和设备方面的成本。例如,合理规划物资库存、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优化药品采购流程等,都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
三、降本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悖论
(一)质量与成本的平衡
高质量医疗服务需要更多的人力、技术和设备投入,这必然会导致成本上升。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医院管理层面临着如何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的巨大挑战。这需要医院在资源配置、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二)长期发展与短期收益的矛盾
许多医院管理者在面对经营压力时,往往更关注短期的成本控制和利润提升,而忽视了长期的资源积累和技术创新。然而,只有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医院才能在未来保持竞争力,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医院需要在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四、悖论的破解:流量思维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流量思维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应当汲取互联网企业的 “流量” 思维,把病患流量当作发展的核心资源。构建起稳定的病患流量池后,医院便能稳固现金流,并且通过对患者的长期管理来增强服务粘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医疗消费潜力。举例来说,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行远程医疗服务,拓展服务覆盖的区域,以此吸引更多的患者。
(二)医疗服务生态化
医院需要从单一的医疗服务供给向医疗服务生态化转变,通过与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协同合作,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病患流量,还能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语
霍尔斯医疗绩效研究专家明确表示,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降本增效是管理者必须长期面对的挑战。通过合理的开源节流策略,优化病患流量与现金流的管理,并在发展过程中平衡质量与成本,医院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创新的管理思维、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以及医疗生态的构建,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降本增效策略,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