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空前释放。可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身心疲惫,感觉不被社会理解,得不到患者尊重。另一方面,患者依然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以及医院存在药品回扣、检查提成等原因造成。为什么政府在不断加大投入后,医患矛盾仍不能有效缓解?
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是问题症结所在。加快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不仅势在必行,更是深化医改的当务之急。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意见明确,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强调“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但提到价格调整,很容易被理解成涨价,对此敏感的就是老百姓。然而,作为新一轮医改的“必修课”,这艰难的一步却是非迈不可。
医疗服务价格的理顺,针对的是整个医疗价格体系中扭曲的部分。这就意味着,医疗服务价格有的要向下调,有的还得往上调。对此,医疗机构需要改变心态,不能只希望明显低于成本的门诊费、护理费、手术费往上涨,对那些“赚钱”的检查费、耗材费等,也要有降下来的心理准备。老百姓同样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要认识到看病不只要为昂贵的器械、吃到嘴里的药品付费,更值钱的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在医保的支持之下,是时候为这些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买单了。
取消“以药补医” 节约基金补充医疗服务价格
《意见》明确提出了调价的底线,即要确保医疗机构发展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还要确保群众负担不增加。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词汇。当前,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已经扩展到城市大型公立医院,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招标采购、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行为等多项医改措施,节省下来的医保基金,正好可以用来补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经费,已经为调价腾挪出了空间,我们可以认定,这就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时间窗”。
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的收入构成比例中,医护人员技术劳动的比重还是太低,医院在收入分配中,要切实改变投大楼、买设备的老套路,让医务人员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有尊严地获得收入,终才能指望他们主动杜绝大处方、滥检查。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能到自己信任的医院方便就医,同时也能充分合理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服务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下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这步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医改这盘大棋局中重要的一步,把握好顺序和时机是这项改革的关键所在,关系到医改整盘棋局。当然也不能指望一调就灵,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之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工作要做,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改革带来的种种问题。只有这样,价格机制改革才能切实转化为医改的红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惠及广大百姓。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